第一百八十回太平年

 漂洋过海成就霸业
    第一百八十回太平年(1/2)

    (’

    权相天草时秀被缢身亡之后,安东隆盛立刻率军前去接应大将军孟庆桢的仪仗队,并和他说明了前因后果,以及文惠王的旨意,孟庆桢了解情况之后,继续他的巡视天下七军之旅,安东隆盛则带天草时秀的首级返回京师交旨,临行前,他和小早川秀和说道,“先生奇谋妙计,短短几个月就令天草时秀伏法,隆盛佩服不已,却不知先生有无意愿,为太平治世,千万百姓尽心尽力,效忠朝廷,成就一代佳话?”小早川秀和笑着摇摇头道,“兵部过谦了,秀和十八年前就心灰意冷,无意官场了,八年前,老相爷不知道怎么找到秀和的草屋,一封书信说尽了人生百态,兴衰哲理,秀和佩服老相爷的才华举世无双,所以用八年时间布局,帮老相爷除恶,了却他一桩心事,仅此而已。”

    安东隆盛听罢唏嘘不已,师父一生果然算无遗策,就是归隐下野,尚不忘布局,计杀天草时秀,为国家除害,这般盖世名相的离开,真百姓损失也,安东隆盛谢过小早川秀和后,问道,“先生既然无意官场,隆盛也不敢多劝,却不知这一去,先生有何打算?可有隆盛能帮忙的地方?”小早川秀和抬手一指东方道,“秀和自幼时读书,从来向往三位英雄,一位是特立独行,行事出人意料,豪气震慑群雄的信长公,一位是仁义无双,先礼后兵,征战一生未尝一败的谦信公,还有一位就是咱们兴庆王,昭德公了,谦信公的后人,秀和几年来领教过数次,定胜乃辅弼良材,可惜性子外忍内烈,恐虽有善名,难得善终,实在不免磋跎,至于先王之后,几个公子秀和也耳闻过,却无缘一见,听说东北方向,还有一位三公子在,小少爷今年算来也有八九岁了,却不知能否一叙,秀和就是打算此间事了之后,往那里去,既然兵部大人提到,通关文牒还请帮忙一二。”

    安东隆盛闻言,赶紧取出腰牌,写下一封特通令,把腰牌沾上红泥,在纸上一摁,从此小早川秀和拿着这张纸,只要安东隆盛还在京师为官一日,便可天下通行无阻,小早川秀和谢过安东隆盛后,便把特通令小心揣好,告辞离去,安东隆盛不敢上马,立于马旁目送,直到小早川秀和去的远了,方才整军动身。

    回到京师之后,安东隆盛交旨面圣,呈上天草时秀的尸首,文惠王和一班大臣这时候又想起天草时秀的一生功过,有他在的时候,言官真乃第一利器,出口伤人从无目标可以幸免,官员人人自危,修德正身,勤于政务,自他登顶宰辅之首后,虽然坂崎直盛也乃贤良之辈,可惜却始终没达到过天草时秀那般的高度,一些地方和八省的低级官员,又开始出现了懒散,无礼,贪赃等现象,于是有人上书文惠王,要求严惩天草氏一族,并将其子嗣和兄弟全数押入京师处死时,文惠王拒绝了这一提议,并传旨九州,天草氏无罪,所存族人绝不牵连,甚至听说天草时人打算抚养哥哥的孤儿寡母时(撤职了是避免不了的),文惠王还特赐了五万贯钱和一处民房几亩田地供其生活。

    文惠王这样宽宏的表现,大司马藤堂高虎和一些对天草时秀很不满的人也只好停止进一步打击天草氏的打算,尤其是在三月中旬,文惠王特意召见时任中书掌印大臣的土岐俊丰,细致的过问了兴庆王本纪的修纂情况,并重点提出,兴庆王时代被错杀的山下政文,被他王旨追斩的天草时秀等人的历史功绩,不可以抹灭,要照实记录,不能因为其结局而忽视其为幕府做出的贡献,只有如实记录,才能更好的给后人留下一面镜子,用来三省吾身,看清楚为臣子者狂妄自大,所带来的后果。

    天草时秀事件的后遗症被文惠王几次三番的表态,总算最终安抚下来,朝堂之上,政治就是如此,一个新闻起的快散的更快,前些天还因为投靠天草时秀,恐怕被当做天草氏一党而遭到驱逐或者处斩的人,脸上的阴云已经散去,此时的他们,更加有兴趣讨论的是关于新任中书宰辅的人选,国之次相中书掌印大臣,在冈山宪法假意投靠天草时秀,乘其离开京师,中书政权交托到自己手中,利用这个唯一机会彻底打垮了天草时秀之后,他便挂印离去,恢复本名黑田孝信,往各地讲学,从此未再涉足官场,文惠王则乘机将嫡系,一直悉心培养的土岐俊丰拔擢起来,担任了中书掌印大臣。

    可中书执笔大臣,这个国之首相,相权的直接掌管者,就没有办法那么轻松的做出决定,找到合适的人选了,自从老相爷阿倍秀明离开之后,文惠王时期因为中书执笔大臣之位,发生的争权事件此起彼伏,多少人受到波及,或死或免,可见只有孟昭德亲自任命的,确实才华天下无双的第一任国相阿倍秀明这样素质的人,不然真的难以在此位坐镇,让天下群臣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文惠王和大司马藤堂高虎师徒二人,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究竟谁来做一国之相,才能让这个最难做的位置稳当一段时间,最起码善始善终,不要被人挤走,被人弹劾,甚至被王爵怒斩了(如果看看大明,换内阁首辅的速度,孟宪文就不必有这种苦恼了,这个位置本来就不是一个人能长坐的)。

    在斟酌合适人选的期间,大司马藤堂高虎和次相土岐俊丰实际成为了帝国的掌权者,由其是一直互相扶持,走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藤堂高虎和孟宪文师徒,经过夺印事件的打击,虽然这是天草时秀一手操作,并非孟宪文的本意,可毕竟给藤堂高虎提了个醒,大司马和掌印二职看似威风,实际是毫无根基的职务,通过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要求,就会立刻被罢免,现在大将军府的印信就已经回到孟庆桢的手中,虽然军事上,王京以及京师的防务还是藤堂高虎说了算,可发布命令的时候,总要往大将军府去“请印”,多了这一道手续,变化的何止是不自在的感觉,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滋味。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爱与恨,情与仇,往往都是被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无意的举动所彻底转换的,藤堂高虎活了六十八岁,和孟宪文相处已经三十多年,可是直到今日,藤堂高虎才第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友谊,感情,恩义都是虚无的,只有铁一样的权柄才是最实际的,不能把权柄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顾命大臣和征夷大将军府司马领天下军务只不过是两个光辉的头环,脆如玻璃一般,说碎就碎。

    有大司马的底子,中书执笔大臣没有藤堂高虎的份了,当了中书掌印大臣,在没有决出中书执笔大臣之前,不论土岐俊丰干的多好,他也不能被提升,毕竟文惠王不能授人以柄,不能让人说他,是故意空着首相的位置,就等着给土岐俊丰去干,所以两个都认为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目前的职位远远没有彰显自己的层次的人走到了一起,相权和帅权的相互理解,东流帝国的最高权力层,即将面临又一次变革,也是一个割据小领主制度快速过度到中央集权制度,所要经历的最后一次动荡,这之后,东流帝国的权力架构整整持续了二百五十三年,再未变动过。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